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apple app store

接受信访
姓名
电话
邮箱
提交信件
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研究获重要进展
2015-12-02
文:中国国土资源部报

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建立了红椿沟和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运行效果监测网络

●研究了泥石流形成条件、活动特征及成灾机理模式

●系统总结了特大泥石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   

近日,由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01地质队联合完成的《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活动特征及防治效果研究》项目,通过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评定等级为优秀级。项目通过开展专业监测、调查测绘、遥感解译、钻探试验、综合研究等工作,为汶川地震区20多条特大型泥石流沟的勘查、设计、治理提供了技术借鉴。

2010年8月,受区域性强降雨影响,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的四川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龙池镇和虹口镇等三大片区暴发了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其中清平乡文家沟、映秀镇红椿沟冲出规模分别达到450万方和80.5万方,为世界罕见,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极为严重。

灾情发生后,全省地勘队伍不负重托,毅然承担起绵竹、映秀、龙池三大片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任,克服了极震区特大型泥石流风险高、治理难度极大,且防治工程无先例可循的巨大困难,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取得了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的阶段性胜利。

2011年4月30日,由四川省地矿局承担的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两条特大型泥石流治理工程的主体工程竣工,胜利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汛期前完成治理工程主体的目标任务。

在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个汛期中,红椿沟和文家沟流域多次发生强降雨并诱发泥石流,治理工程均发挥了较好的治理效果,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了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规模,使其不再成灾,保卫了灾后重建的重大成果。

为及时总结2010年“8·13”、“8·14”特大型泥石流发生以来,映秀红椿沟、清平文家沟泥石流防治经验,指导广大地震灾区大型泥石流的科学防治,提高防灾减灾效益,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活动特征及防治效果研究》项目任务。

项目依托汶川地震区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和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特大型泥石流治理工程,在2012年~2014年研究期间,开展了红椿沟和文家沟专业监测、调查测绘、遥感解译、钻探试验、综合研究等工作。

一是建立了红椿沟和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运行效果监测网络,对沟域降雨、物源启动、泥石流过流、工程体荷载及位移等全过程进行监测,取得了三个水文年的降雨、泥石流流量、重度、工程体变形等大量监测数据,为分析泥石流在工程约束条件下的全流程变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是在系统调查汶川地震区21条典型特大型泥石流沟及其工程治理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活动特征及启动放大成灾机理模式。

三是系统分析了设计工况和超标工况下泥石流活动特征及治理工程的防灾效果。研究了治理工程对泥石流流量、流速、重度的调节作用,分析了工程对物源的稳固量,拦固工程库区淤积物粒度与回淤纵坡关系,工程体实际位移沉降量等关键防灾减灾参数。

四是系统总结了泥石流新近堆积层采用软基高坝、柔性排导槽、水砂分治等特大泥石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的成功经验和工程设计优化与强化建议,并得到广泛借鉴应用。

五是结合泥石流治理工程体系和设计标准,建立了由防治目标、工程体系、关键工程、单体工程等多因子构成的工程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体系,对红椿沟和文家沟进行了验证评价,该方法适应性和应用性较好。

六是查明了青竹江流域关庄坝图幅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特点,总结了地震区小流域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编制了地质灾害分布图及孕灾条件与地质灾害关系图。

七是项目研究成果为汶川地震区20多条特大型泥石流沟的勘查、设计、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技术借鉴,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杨建 李胜伟 罗江会)


Baidu
sogou